我们探索立面多元绿化体系,从立体空间内寻求“双碳“可能,赋能建筑绿色发展。立面营造出垂直绿化生态环境,提供舒适、亲切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创造城市中心的生态多样性。
立体绿化指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构筑物绿化和平台绿化。立体绿化不再是“见缝插针”,而是“空中借地”,提高景观绿视率和生态效能。在立体绿化技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最早始于德国,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发展最完善的是德国、日本和新加坡。2003 年末,德国总屋顶绿化面积接近一亿平方米,到2007 年,德国屋顶绿化率达到80% 左右。
01 探索德国立体绿化的发展:
备注:
FLL:德国景观研究发展与建筑学会
DDV:德国屋顶园林协会
FBB:德国绿色建筑专业协会
DGNB:德国可持续性建筑委员会
初步步创立阶段:1975年-1990年(基于环境生态考虑的技术公关)。1990 年,FLL 在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后,推出了更加完善的《绿色屋顶的设计、安装以及后期养护指南》,该指南标志着德国在植物配置、屋面构造技术、工艺、材料、施工等方面技术领域的全面成熟。同年,FLL协会中独立出团队成立德国绿色建筑专业协会(FBB)。
技术成熟阶段:1991年-1997年(技术体系的完备与法规政策的成熟)。该期间,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继发布立体绿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该期间,研究新技术,如屋顶构造新技术,对雨水管理、渗水能力开展了定量研究,屋顶花园的太阳能利用方面的研究;社会上,从“建设”转向“使用”的关注,对屋顶绿化建造成果与效益的讨论日渐增加。
绿色建筑化阶段:1998年-2007年(绿色建筑效能为主导)。1998年,联邦建设法中明确了屋顶绿化作为生态补偿措施和源头控制手段,并将屋顶绿化规定为土地利用规划中最基本的要求。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中围绕这一法规性的重大变化完善了配套规范与政策。该期间,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是重要趋势,且研究范畴外延迅速扩展。雨水管理研究是重点领域,其中包括雨水处理、渗透过滤、蓄水箱设计、雨水滞留、减轻雨洪灾害等。
绿色基础设施阶段:2008年-至今(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2007年,成立德国可持续性建筑委员会(DGNB),以此为标志正式制定了全国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期间,在技术层面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与立体绿化的集成技术研究;德国对立体绿化的城市微环境气候调节的效能开展了研究;在雨水管理方面,也呈现出跨专业的学术交叉趋势,逐步被纳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新兴研究范畴中。
02 探索新加坡立体绿化发展
新加坡立体绿化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桥体绿化,到与建筑结合,再到以人为本的创新型立体绿化,新加坡立体绿化的形式和内涵逐渐丰富。
新加坡立体绿化的控制与引导:
1)规划控制(强制性措施)
2009年发布城市空间和高层建筑景观计划(LUSH1.0-3.0计划),2015年发布《2015新加坡可持续发展蓝图》。目标为2030年全国空中绿化总面积目标为200hm²。截至2018年7月,新加坡现有空中绿化面积已达100hm²。新加坡绿地绿化规划控制流程:概念规划与总体规划——开发指导规划——建筑控制(在微观层面对立体绿化形式和面积作出了详细的管控要求)。
2)政策引导(引导性政策)
激励性措施:计入城市绿地面积、容积率奖励、财政补贴、纳入绿色建筑评分体系等。
援助性措施:立体绿化技术与资金支持、表彰奖励、宣传推广等,是对强制性和激励性措施的补充。
新加坡立体绿化技术
03 我国立体绿化发展探索路径:
04 国内立体绿化的未来思考:
法制化——完善法律体系,促使立体绿化建设常态化,有效衔接;
体系化——将立体绿化纳入考核指标,完善城市绿化量化评价指标,增加申报程序;
规范化——制定统一标准和评价、奖励机制;
特色化——结合地域特征和发展现状,解决城市具体问题,增加激励性政策类型;
效益化——提高效率,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信息化——构建网络平台,强调公众参与和信息透明。